液質用氮氣發生器的工作原理
點擊次數:64 更新時間:2025-10-22
液質聯用儀(LC-MS)在離子源霧化、干燥及色譜柱洗脫等環節需大量高純度氮氣(純度≥99.999%),氮氣發生器通過“空氣預處理-核心制氮-純化穩壓”的一體化流程,從空氣中高效分離氮氣并去除雜質,為液質分析提供穩定、潔凈的氮氣源,避免外購鋼瓶氣的更換繁瑣與斷供風險。其工作原理圍繞“選擇性分離氧氣與氮氣”展開,核心技術適配液質對氮氣純度與流量的嚴苛要求。
一、空氣預處理:去除進氣雜質,保護核心部件
空氣作為氮氣發生器的原料,含有的水分、油分、粉塵會污染制氮核心組件,需先經三級預處理凈化:
初級過濾:通過初效過濾器(過濾精度5μm)攔截空氣中的粉塵、毛發等大顆粒雜質,防止堵塞后續管路;
油水分離:利用旋風分離與活性炭吸附,去除空氣中的油分(包括液態油與油霧),油分殘留量需控制在0.001mg/m³以下,避免油污附著在制氮膜或吸附劑表面,影響分離效率;
深度干燥:通過分子篩干燥器(如3A分子篩)吸附空氣中的水分,將進氣露點降至-40℃以下,防止水分在后續低溫或高壓環節凝結,避免損壞核心制氮部件,同時保障氮氣輸出濕度≤1ppm,滿足液質離子源干燥需求。
二、核心制氮:選擇性分離氧氣與氮氣
液質用氮氣發生器主流采用“膜分離法”或“變壓吸附法(PSA)”兩種核心技術,通過不同原理實現氮氧分離:
1.膜分離法:利用滲透差異實現分離
發生器內置中空纖維膜組件(由數萬根高分子中空膜絲組成),預處理后的壓縮空氣(壓力0.6-0.8MPa)進入膜組件:
膜絲材質對氧氣、二氧化碳等氣體具有高滲透性,對氮氣滲透性低;當空氣在膜絲內流動時,氧氣、水分等小分子氣體快速滲透通過膜壁,從“滲透側”排出(作為廢氣);
氮氣因滲透性差,在膜絲內不斷富集,從“截留側”輸出,純度可達99.995%-99.999%。通過調節進氣壓力與流量,可適配液質不同環節需求(如霧化需10-20L/min,干燥需5-10L/min)。
2.變壓吸附法(PSA):利用吸附劑選擇性吸附
采用雙塔結構(裝填碳分子篩),通過“吸附-解吸”交替循環實現氮氧分離:
吸附階段:壓縮空氣進入A塔,碳分子篩在高壓(0.7-0.9MPa)下選擇性吸附氧氣、二氧化碳(吸附容量遠高于氮氣),氮氣作為“不吸附組分”從塔頂輸出;
解吸階段:當A塔吸附飽和時,系統自動切換至B塔吸附,同時A塔泄壓至常壓,吸附的氧氣等雜質從塔底排出,完成分子篩再生;兩塔交替工作(切換周期1-2分鐘),確保氮氣持續輸出,純度可達99.999%以上,適配液質對高純度氮氣的長期需求。

三、氮氣純化與穩壓:保障輸出品質穩定
核心制氮環節輸出的氮氣仍可能含微量雜質(如殘留氧氣、烴類),需進一步純化與穩壓,適配液質分析的高穩定性要求:
深度純化:通過脫氧柱(如銅基脫氧劑)去除殘留氧氣(將氧含量降至0.1ppm以下),若液質分析需避免烴類干擾,還可加裝活性炭吸附柱,去除烴類雜質(含量≤0.01ppm);
穩壓與流量控制:配備精密穩壓閥與流量計,將氮氣輸出壓力穩定在0.4-0.6MPa(適配液質離子源霧化壓力需求),流量波動控制在±2%以內,避免壓力/流量波動導致離子源霧化不穩定,影響檢測重復性;
實時監測:部分發生器內置純度傳感器與壓力報警器,當氮氣純度低于設定值(如99.995%)或壓力異常時,自動報警并切斷輸出,防止不合格氮氣影響液質分析結果。
液質用氮氣發生器通過“預處理凈化-核心分離-純化穩壓”的連貫流程,從空氣中高效制備高純度氮氣,其原理設計精準匹配液質聯用儀對氮氣純度、流量穩定性的需求,為液質分析的高效、可靠開展提供持續穩定的氣體支撐。
上一篇:沒有了


